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贸易动态  > 正文

焦点消息!李硕在《翦商》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透露出人类共有的好奇

日期:2023-04-01 08:10:49 来源:百度新闻

“翦商”,意思是周族翦灭商朝。3000多年前的这次改朝换代,是一次走向文明的新生。

历史学者、《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的新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以下简称:《翦商》)围绕一个惊心动魄的“人祭”问题展开,借助考古史料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揭开上古神秘面纱的一角,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历程做了一次鸟瞰式的巡览。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相关资料图)

李硕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记者手记

这也许是我近年读过的最为“沉重”的书。

当我合上《翦商》时,李硕写的最后一句话,在我脑海中回旋:“也许,人不应当凝视深渊;虽然深渊就在那里。”

对于作者而言,写这部书是“一场无法解脱的恐怖之旅”,他研究过战争史,史书中固然充满战争、死亡,但文字过滤掉了感性直观的认知,而他尝试还原人祭杀戮现场并进入杀人者与被杀者的心理世界时,依然感到“无力承受”。

上古社会被包裹在一种难以名状的非理性存在中运行,我们不能用神话和传说的想象构建当时的场景。李硕告诉我们,经和典更多起到的是教化而非记录的作用,我们只能结合考古勘探挖掘和推理,在历史的缝隙中窥见上古社会的一丝真容。

李硕的许多颠覆性的历史观点,其实在10年前已经“网红”过一次。当时他还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写下一篇名为《周灭商与华夏新生》的万字长文,文章先是发表在《读库》杂志上,之后又被网络广泛转载。直到2020年初,李硕才将那篇长文扩展为一本47万字的作品。当时他辞去了新疆大学的教职,回到成都和家人在一起。他先在安阳、洛阳小住了一段时间,看过殷墟和二里头遗址后,再次进入上古世界。

李硕说,他喜欢一个人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游历,让自己融入未曾见识的风光之中。在进入成堆的考古报告之前,他想象那会是一趟去往原始时代的新奇旅行,但未曾料到,探究人祭之源会如此令人压抑。“那时也经常问自己,用一辈子里这么长一段时间,搞这种阴沉苦闷的工作,值得吗?无奈中也安慰自己:写史写到这种状态,怕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我们从李硕的字里行间看到他如此好奇、如此执着,而激发人类好奇心的内在动力,一定是对真相的渴望。我们探寻真相,想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是我们内心无法停止的渴望,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只有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来路,我们才能走向更明确的未来,哪怕回望之旅颠覆认知。

凝视深渊,是如此压抑、深沉而意义重大。

它为何流行,又为何消失

中国上古时代的文明起源,始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终于商周易代,时间跨度千余年

上书房:网红考古学者、曾主持二里头遗址考古的许宏老师对《翦商》一书评价很高,他认为您给我们描绘的是“我们陌生的形象”,为什么您要从人祭这么残酷的话题入手,描述上古时期的“我们”?

李硕:因为人祭的消亡和周灭商有直接关系。在周武王死后,辅政的周公旦取缔了商人的人祭风俗,并消除了关于人祭的文字记录和历史记忆;周公此举可能是为了防止其死灰复燃,执行得也比较成功,于是留下了3000年的记忆空白。

我写的是中国上古时代的文明起源,始自新石器时代末期(4000余年前),终于商周易代(殷周革命),时间跨度千余年,人祭是绕不过的话题。

人祭,就是杀人向鬼神献祭。关于上古的人祭风俗,直到近百年现代考古学兴起,发掘出殷商的大量人祭遗址及商王占卜献祭的甲骨刻辞,才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中。至于这种风俗是如何退出历史和人们的记忆的,大多数学者似乎默认,它是逐渐、自然、不知不觉地退场的。一种代表性的说法是,殷商前中期盛行人祭,到晚期就很少了。但考古发掘报告却表明,在商朝特别是殷商中晚期,有着目前中国发掘最大规模的人祭遗址,商朝对于人祭的狂热可见一斑。

上书房:为什么要用人来祭祀,难道没有别的替代吗?

李硕:不能。因为在当时这是一种巫术思想,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占卜、建筑奠基、祭祀祖先和天地、开战前等,认为可以通过一些杀生仪式,把“人牲”的灵魂和活力献祭给神、先祖或某种不可名状的自然力量,以此获得一些实在的利益帮助。

简单来说,可以把组织人祭者看成一个在人与神之间行走的人贩子,通过贩卖鲜活的人的生命,在神那里获得好处。这是一种原始的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思维。

上书房:人祭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硕: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祭祀的原始宗教,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之初,猪祭还是比较常见,即使王室也是采用猪祭,之后发展至人狗混祭,再往后,人祭逐渐繁荣起来,甚至成为国家宗教,在商朝发展到了顶峰时期。

人祭的出现伴随着对外扩张的侵略,商族人北克鬼方、南讨虎方、东征夷方、西伐羌方,大量掠夺奴隶,在大量对外征战下,战俘的处理问题变得非常棘手。在上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战俘的下场只剩下两种,成为奴隶或者成为“人牲”。

在商王朝的扩张过程中,大量异族人融入,民族开始融合影响,回答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就开始变得重要。这时候王朝需要构建一种维系自我认同的宗教文化,而用人献祭是最为明晰和便捷的方式——借以区分执行献祭的 “我们”(商族人)和用来献祭的 “他们”(非商族群)。

殷墟考古进展,邵家棚遗址墓葬出土的铜礼器组合

为什么甲骨文是男性文字

甲骨文是龙山文化之后部落旧习未褪时代的男人们创造的文字。那时还没有后世人理解的王朝秩序,部族之间的掠夺和杀戮司空见惯

上书房:如何理解商人的宗教信仰?

李硕:商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鬼神决定的,而且在商人的信仰体系里面,有些能够和后世一脉相承。比如我们现代人说“上帝”,“帝”字最早就是出现在甲骨文里面的,它是商人信仰的非常独特的一个神。

一般来说,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神都比较直观,比如风云雷电或者死去的祖先、动物之神,它们都能在世俗生活中直接见到原型,但唯独商人信仰的“帝”是怎么出现的,很难解释清楚,“帝”的来源和构成,都没有定论,说不清楚。

上书房:我们用什么方式可以比较直接地了解商代的宗教呢?

李硕:肯定是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基本都是商王自己用来算命占卜的,从留在甲骨上的占卜内容就可以看到,在商王的观念里面,人间的一切行为——包括他本人、他的家族,大到战争、饥荒,小到商王做噩梦、牙疼、头疼等,他都认为是某一个神给人间降下的影响和干预。商王用甲骨占卜,就是要获得这些信息——到底是哪一个神和我关系不太好?我用什么方式给他献祭?

举个例子。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去世后,武丁用甲骨占卜。在卜辞中,武丁一直在问:“妇好嫁了吗?”“大甲已经娶了妇好!”“妇好嫁了吗?”“成汤已经娶了妇好!”“妇好嫁了吗?”“祖乙已经娶了妇好!”这里“大甲”“成汤”“祖乙”都是商朝历代先王的名字。在商人的世界观中,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和上天的安排有关,万事万物的规律都在祖先(已经死去的历代商王)的掌控之下,妇好的死,武丁就认为一定是哪代商王相中妇好,将她带走,在武丁的占卜下,认为这个人是父乙。

上书房:许宏很欣赏您“甲骨文是标准的‘男性文字’”这个提法。

李硕:(笑)是的,甲骨文是龙山文化之后部落旧习未褪时代的男人们创造的文字。那时还没有后世人理解的王朝秩序,部族之间的掠夺和杀戮司空见惯,嗜血的诸神主宰着蛮荒大地。

商王需要直接管理的王朝事务比较少,其最重要的事务是组织祭祀和战争,而商人各宗族则承担提供祭祀贡品和战争兵员(自带装备)的任务。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正是家族分封制而非官僚帝制时代的规则。

上书房:我迫不及待地想让周人登场,甲骨文里也提到了周人?

李硕:周族自己没有文字。甲骨文“周”字是商人所造。商人对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用”。甲骨文中的“周”,是“用”和“口”两个字的合写——在商人看来,“周”族特征,就是缴纳供“用”的人口。

人们在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中参观刻有甲骨文的卜甲

为什么周人有勇气灭商

这个事业已经裹挟了包括周人在内、从东方商都到西部远山的各种政治势力,一旦开启就不可能中止

上书房:周昌何来自信,策划毁灭比自己强大的商朝?

李硕:和周人、羌人相比,商人的文明更加发达,分工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更高。但肯定是仇恨触发了这一切。

老周昌在到过朝歌、长子伯邑考被“用”之后,带着惊悚、悲哀和新知,与剩余的儿子们(周公、周发等)回到故乡。他们归来时团结一致,带领全族投入翦商事业。这个事业已经裹挟了包括周人在内、从东方商都到西部远山的各种政治势力,一旦开启就不可能中止。

上书房:姜子牙是翦商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李硕:是的。《史记》说太公吕尚是“东海上人”,在渭水边垂钓遇到文王而被重用。这种叙事模式来自《战国策》的说客故事,不足采信。在商周之际,世袭阶级身份是不可能改变的,根本不会有出身平民的暴发户,太公必然是出自羌人上层部族的首领之子,可能是被周人俘获或者诱捕,然后作为人牲送到了朝歌,在某些变故中侥幸保住了性命,在朝歌城内作为一名贱民生活下来。

姜太公在朝歌遇见了周昌和追随而来的儿子们并加盟他们,随他们回到西部。在这桩事业中,姜太公为周人提供了极大帮助。有记载表明,姜太公策划的都是阴谋诡计、密室之谋,大多没有被记载下来。

上书房:也是在这段时间,周昌自称“周文王”?

李硕:老周昌对翦商事业非常乐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商人内部的裂痕,还获得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羌人同盟军。再加上卦象显示的各种预兆——当时族人们还不懂如此高深的玄机,周昌认为翦商大业注定前途光明。

周昌甚至按照朝歌的排场给自己加了王位。从此,他成了和商纣王平等的王——历史上的“周文王”。当然,这只是在周人的小范围内,悄悄瞒着商纣王的耳目。

上书房:您如何解读周人翦商成功的秘诀?

李硕:周人举族迁往更适合农业种植的平原地区,借着商纣王授予的“西伯”头衔,拉拢、团结周边羌人等部族,对不愿服从的部族、方国则进行武力征服。

其扩张非常迅速,势力范围甚至伸展到关中之外。被征服者提供了衣食资财,使周族男子得以从生计劳碌中解脱出来,组建武装。周人传统的氏族、家支都被打散,青壮年在军事单位中重新编组。

在扩张过程中,周人还创立了“大学”,也叫辟雍或明堂。这个最早的大学的事业,不是学习研究文化,而是对所有周人男子进行军事训练,最基本的必修课是射箭,最先进、难度最高的则是驾驶战车作战。

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发掘现场

《周易》藏着什么秘密

周昌通过推演卦象排列组合的变化发现,现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包括商朝的统治也是如此

上书房:您有许多惊人的结论,比如“大禹治水”系改造湿地、开发稻田说,商代大规模放牧水牛说,商代中期宗教改革失败说,周原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系文王大宅说等,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您的“周昌创作《易经》为翦商”一说。

李硕:我们就从文王大宅说起吧。一般来讲,古代名人故居大都不过几百年,上古时代的遗迹挖掘出来后具体住了谁基本无从考证,但周昌住过的地方却被挖掘了出来——岐山县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姬昌的院落整体是两进四合院结构,相当于三个并列的标准篮球场。以现在的眼光看显得很寒酸了,但也是当时生产力的一个真实展示。

这个小院子里有一个地窖,周昌在这里学习占卜,并且将占卜运用在现实中。在商代,基本只有商王或王储才能在占卜甲骨上刻写卜辞。周昌地窖的龟甲碎片上有各种占卜刻辞,这是极度僭越的行为,而且这些小碎块的文字极为细小,一片拇指盖大小的甲骨上,可以刻写20多个字。

上书房:在您的描述中,周昌似乎就站在我们眼前。

李硕:年过半百的周昌深谙世界的不确定性,把人生的剩余时光投入了商人最正统的甲骨占卜技术和对《易经》的推算,这两套体系和世界观,他都不敢偏废。在朝歌的地牢里,周昌试图获得商王占卜通神的能力,梦想自己能沟通诸神、推进翦商事业,于是他将伏羲画出的“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上书房:正是《周易》给了周昌翦商的信心?

李硕:《周易》记载的猎俘和人祭完全超出后人的想象,周昌记录这些绝对不是为了写一本日记,他通过卦象排列组合的变化发现,现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包括商朝的统治也是如此。

上书房:您如何理解《周易》?

李硕:《周易》最基本的原理是阴阳、卦象、卦辞和爻辞,虽然易卦占算传承自商人,但相比之下《周易》六十四卦的原理更复杂。它认为,世间的一切并不都是由神直接决定的,而是各种事物会发生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因果发展的链条,其对应的就是卦里六个爻的阴阳顺序。换句话说,对于每一个主题的卦,周文王都需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六个事件或现象作为六条爻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发展链。

“易”就是变化无常,周昌用各种无常的可能性重新组织世界,重组头脑中的各种认知。比如坤卦六三爻:“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其中,“含章”二字历来没有合理的解释,学者高亨认为,“含”为“戡”之借字,“含章”就是“戡商”,也就是“翦商”。所以坤卦六三爻的意思是,翦商之事是可以占算的,如果继续忠于商王,不会有成果,会有终结。

在六十四卦中,肯定有某个卦象代表的是商朝的崛起;而与它对应的“颠倒成对”的卦,则代表了商朝的灭亡。因此,只要把这些卦找出来,研究各爻的原理,也就有可能找到灭亡商朝的密码。而在此过程中,他要刻意地使与翦商有关的各种信息变得很隐晦,不被外人所破解。

前几年举办的“我在殷墟学考古”活动

孔子究竟发现了什么

作为殷商贵族后裔的孔子,也许从文献中发现了殷商残酷祭祀宗教的线索,在动荡的春秋末期,他或许也认为乱世应推崇仁德

上书房:真没想到,这个故事最后的主角是孔子。

李硕:西周建立后,很多商朝贵族和民众得到善待,被迁徙到全国各地,并没有被大规模屠杀。其中,春秋时期的宋国就是殷商王族的封地,殷商王族被周朝人称为“子”姓,之后还出了我国最有名的教育家“孔子”。

上书房:流淌着殷商贵族血脉的孔子,为什么到了晚年热衷于研究《易经》?

李硕:也许孔子从文献中发现了殷商残酷祭祀宗教的线索。同时,在动荡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国将不国,孔子推崇周公,也许和周公一样,对人祭宗教充满恐惧,也知道在乱世应该推崇仁德。一方面,他感念周公对商朝残酷历史的系统消除,让天下苍生成为一家,让他的商朝先祖得以存续下来;另一方面,他也在努力维护太平的生活,希望通过继承发扬周公德治思想,为天下动荡带来更为理想化的解决方案。

上书房:您如何看待周礼?

李硕:翦商事业成功之后,周公完善着他和父亲、兄弟们的道德理想。他制定了种种礼节,把社会规训得和善、节制、长幼有序。这些说教和规范形成了种种儒家经书,被统称为“周礼”。

商王的甲骨档案库早已随着朝歌焚烧殆尽,其他各种文献记载也被秘密审查、销毁。周公创建了一套全新文化:节制欲望、善待他人、克己复礼、勤勉拘谨。这就是正在形成的新华夏民族的样板品格。

上书房:也就是说,孔子和子贡等弟子们传承的,是被周公“修改”过的知识?

李硕:是的。新的周公版历史说:商人和其他民族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王朝也是禀受天命所建,历代商王和宰辅们都仁慈智慧、兢兢业业。只是末世的纣王丧心病狂,才导致了商王朝的终结。至于周族,也自然没有了为商朝充当帮凶的污点。

这正是周公的目的,他不想后人也生活在恐惧和仇恨中,虽然他和兄长已终生无法摆脱。

由此,混血、统一、开放的新华夏民族诞生。华夏历史沿着武王和周公“修改”后的轨迹继续前行,直至今日。

《翦商》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特性,依然是真实存在于中国人血脉里的。有热情、有温情、有创造、有谦逊、有光明、有黑暗才是完整的人性。

孩子们在孔子像前行传统拜师礼

栏目主编:顾学文

本文作者:栾吟之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