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贸易动态  > 正文

武汉大学九旬女教授获国际电机工程最高个人奖

日期:2023-05-08 08:23:5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5月4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布评审结果,今年90岁的武汉大学教授陈慈萱荣获2023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以表彰她在“电力系统接地技术和过电压保护以及电气工程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

据悉,“顾毓琇电机工程奖”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与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分会共同发起和管理的国际性奖项,每年表彰一位在电机工程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为电力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该奖项是我国设立的首个国际工程奖,陈慈萱是高电压技术领域首次女性获奖者。


(资料图)

?

陈慈萱教授。武汉大学供图

陈慈萱1933年3月出生在上海,1953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时年20岁。

解放初期我国电力事业非常薄弱,几乎没有高电压技术的学科基础,人才稀缺。国家决定在哈尔滨创办一所新型的高等工业学校,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工作,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理工学院师资。1953年8月,风华正茂的陈慈萱作为师资研究生选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电器专业研究生。

1954年我国第一个培养高电压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设立。1956年陈慈萱研究生毕业,从此,一辈子与高电压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据介绍,高电压技术专业之初,一穷二白,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教师怀揣梦想、激情澎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用实际行动建立起新中国第一个高电压技术专业的教研室、实验室、教材、著作、学术报告会和科研攻关体系。

1958年陈慈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高压振荡回路装置,为避雷器的研制开创了条件,同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30千伏磁吹避雷器。1959-1960年参与“330千伏输变电技术”研究,制成了330千伏磁吹避雷器,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1年根据国家专业布局,高电压技术专业调整到现华北电力大学。1964年再次调整到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陈慈萱自20岁清华本科毕业开始,响应国家专业建设需求,从江南的上海到北京、到东北冰城哈尔滨、再到华中火炉武汉,70年一直坚守在高电压技术专业。因为在这一领域的深耕和贡献,陈慈萱与丈夫、清华大学培养的新中国首位电力类研究生解广润教授被并称为高电压领域的“雷公电母”。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科学报》,陈慈萱是我国电力系统接地技术和过电压保护的开拓者之一,在交直流电力系统接地技术基础理论、电力系统过电压基础理论、接地系统数值计算方法、避雷器保护装置研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

“顾毓琇电机工程奖”评委认为,陈慈萱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基于边界元法方法的接地计算通用程序,提出了系列用于电力系统杆塔和变电站接地电阻和跨步电势计算的新公式,应用于三峡电站等巨型电站以及输变电系统的接地计算,解决了均匀及不均匀结构土壤环境中复杂接地系统数值计算的难题,在工程应用上取得巨大效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这时代的洪流之中,我尽的只是一点微博之力。”收到获奖消息后,陈慈萱如是说。

标签:

推荐